服务热线:0539-6012222
连日来,根据金宇澄长篇小说《繁花》改编、王家卫执导的同名电视剧热度持续上涨,并于1月9日迎来大结局。回顾整部剧集,“腔调”一词反复出现,引起了一波讨论热潮。
有人说,有腔调,是上海人独有的正面评价。腔调是上海的城市性格,它在悄然间塑造着上海人的性情、爱好、审美取向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。而电视剧《繁花》则集中展示了什么是上海人的腔调。
▲随着电视剧《繁花》在上海热播,剧中至真园酒家的原型,位于上海市黄河路上的苔圣园酒家,新近成为网红饭店,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在电视剧《繁花》中,最令人记忆深刻的要数地道的上海话。该剧采用几乎全上海演员班底,用沪语来演绎故事、塑造角色,让人仿佛身临上海的弄堂和老街。
沪语中独有的表达方式成为了观众讨论的焦点。不仅有常见的拟声词,如“哇啦哇啦”“蓬拆拆”,更有特色用法如“不响”。这个词在剧中被阿宝解释为沉默、不说话,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。这些方言用语成为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,不仅让观众了解了上海话的独特魅力,也让上海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上海话,响彻荧屏内外。
作为吴语方言的重要代表,上海话承载着古代江东文化气息,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。1843年上海开埠后,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、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、社会交际的日益频繁,沪语中的各类词汇变得丰富多彩。
在著名语言学家钱乃荣的印象里,几十年前,老上海话就已经向新上海话“过渡”。例如,在剧中多次出现的“腔调”一词在过去是贬义的,“侬啥腔调”的潜台词是“你的行为举止很差”。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,“腔调”逐渐演变成了褒义词,“有腔调”成为夸奖一个人有风度、有内涵的说法。“上海话是不断变化的,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迅速。我们可以从《繁花》中感受到方言是与时代同步演进的,‘活’的方言更有韵味。”
除了上海话之外,《繁花》中的造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当时上海的繁华街道,带领观众穿越回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。
其中,在电视剧《繁花》第一集就出现的上海和平饭店是热度攀升最快的打卡地。和平饭店于1929年开业,自那时起,和平饭店就是无数上海历史故事的发生地。如上海作家陈丹燕所说,“没有一座纪念碑,能比和平饭店更胜任来做上海的纪念碑。以一种大饭店开放的,单纯的,见多识广的方式,勾连与证明一个个沧海桑田的旧时代。”
因此在那个年代,和平饭店便成为了酒店标杆。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,和平饭店是“饭店圈”的格调顶流,入住其中,能体验到那时国内很稀罕的空调系统、电梯、室内电话、单独冲淋房等。
和平饭店也像是一座与时俱进的城市博物馆,20世纪30年代起,这里已然成为上海举办上流社交派对与奢华晚宴的首选。如今的和平饭店,是上海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上的标志性建筑,人气依旧稳居C位,更是上海的城市“名片”。
此外,剧中频繁出现的黄河路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。现实中的黄河路,短短755米,一刻钟的脚程,却承载了那个年代的辉煌记忆。
在1993年,黄河路成为了“上海美食一条街”。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,很多外地人来黄河路开饭店创业,鼎盛时期,黄河路上挤满了90多家饭店。黄河路上饭店的名字也各具特点:金八仙、粤味馆、雅园、来天华等,一年四季不断推出各类菜肴和点心,吸引着人们前来品尝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,紧随国际潮流,时尚产业蓬勃发展,各种新的服装样式层出不穷。定制西装、连衫裙、大波浪等,无不体现着当时新潮大胆的上海风格。当时,华亭路是上海人的购物天堂,被誉为“上海第一服装街”。每天都挤满了人,这里是无数时尚、新潮商品的诞生地。很多人花费半个月的工资,在华亭路上买到人生中第一条牛仔裤。同时,不少外地人来上海出差或旅游,也要从华亭路带几套时装回去。
华亭路的服装以其独特的腔调和高档次而受到人们的喜爱,剪裁得体,充满时尚感,即使放在今天看来,依然不过时。那个时代流行的“喇叭裤”“阿美裤”“文化衫”“工装裤”“松糕鞋”等潮流元素,都是从华亭路流行开来的。
华亭路的热闹繁华一直持续到2000年,为了还路于民,服装市场搬迁至襄阳路,使得这条曾经繁华的街道重新回归平静。尽管时光流转,但华亭路的辉煌繁华依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。这当中有你记忆中的“腔调”吗?
手机看网站